亚洲人成日本片,国产精品偷窥女精品视频,欧美老妇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午夜福利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 <s id="2ymhs"></s>

    <acronym id="2ymhs"></acronym>

    <ol id="2ymhs"></ol>
        <s id="2ymhs"></s>

      •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稀土小強”緬甸,為何如此重要?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01 00:05:03

        每經記者 淡忠奎    每經編輯 金冥羽    

        wzRMnLyrf35XjiaTk3YWprLv95p01C54k4icW7aSlXqfKOEyoFdhuUCq7BMuQR7g8FuNHEXacqG6ia448vWyEgOwg.png

        地震中的供應鏈焦點

        3月28日,發(fā)生在緬甸中部的7.9級地震,“如同一把巨刀切入地球”,引發(fā)全球關注。

        這次地震是今年以來全球發(fā)生的第17次六級及以上地震,是今年以來的最大地震,也是全球近十年來大陸最強地震。據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當地時間30日下午2時許通報,緬甸強震已造成全國死亡人數約1700人,另有約3400人受傷、約300人失蹤。

        wzRMnLyrf35XjiaTk3YWprLv95p01C54kBJTKEvU38gFhlgqcENcrWphtIia6vwRVJxJSjdMDbvyL0Kib78VKWSiaA.png

        圖片來源:中國地震臺網

        目前,各方救援力量陸續(xù)抵達。而作為全球重要的銻、錫和稀土生產國,緬甸也正在成為相關供應鏈的焦點。

        緬甸處于中國西南和印度洋之間,是中國多種重要礦產的進口來源地。近年來,緬甸稀土占我國稀土進口總量的60%左右,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這次地震,又將帶來哪些影響?

        01

        向東北是中國,向西北是印度和孟加拉國,向東南是老撾、泰國,向西南是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緬甸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其國土面積(67.66萬平方千米)不大,但是礦產資源卻十分豐富。

        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發(fā)展研究中心何學洲等在《西北地質》期刊發(fā)表的《緬甸地質礦產特征與礦業(yè)投資環(huán)境分析》,依據緬甸礦產時空分布規(guī)律,結合緬甸的地質構造演化過程,緬甸地質礦產可分為7個成礦區(qū)帶,包括:

        若開油氣成礦帶、印緬山脈鎳–鉻成礦帶、西緬金–銅–油氣成礦帶、葡萄–道茂–密支那鉻–鎳–金–鉑族金屬–寶石成礦帶以及騰沖–德林達依鎢–錫–銻–稀土成礦帶等。

        wzRMnLyrf35XjiaTk3YWprLv95p01C54k7zgmak1yO6r9IcB5Ss4J7UBHcFL9GoJo4npubLdic3kulxtGQAWcc3A.jpg

        圖片來源:《緬甸地質礦產特征與礦業(yè)投資環(huán)境分析》

        其中,騰沖–德林達依鎢–錫–銻–稀土成礦帶處于實皆斷層以東,南北向貫穿緬甸全境,是全球知名的錫鎢成礦帶,主要產中生代—新生代的鎢、錫、 稀土礦化和晚古生代的銻礦化。

        而最受關注的,當屬稀土這一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

        稀土被譽為“工業(yè)維生素”,是一組包含 17 種金屬元素的統(tǒng)稱,包括鑭、鈰、鐠、釹等,具有極為豐富的磁、光、電、熱等特性。從電動汽車電池、半導體制造到戰(zhàn)機隱身涂層,許多尖端技術都強烈依賴稀土材料的特殊性能。

        過去十余年間,緬甸稀土產量一路飆升,躋身全球第三位,堪稱成長迅速的“稀土小強”。

        據統(tǒng)計,2014年緬甸稀土產量只有200噸,其后一路飆升,2020年達到3.1萬噸,占全球12%,僅次于中國(58%)、美國(16%),而后波動上升。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數據顯示,2024年緬甸生產稀土礦3.1萬噸,較2023年下降1.2萬噸,占全球產量7.9%。盡管產量有所波動,但全球稀土生產第三國的地位依舊穩(wěn)固。

        緬甸也是我國最大的稀土進口來源國。根據國泰君安研報,2024年我國全口徑進口稀土總量約 7.73 萬噸,同比下降30%;其中自緬甸進口量 4.4萬噸,占比57%。

        wzRMnLyrf35XjiaTk3YWprLv95p01C54kdjxOebjcvBHeX33EIdT28ia2Kumx8FkhjbbIyLeHwaVglZH3KUe2mRA.png

        數據來源:USGS,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特別是資源較為稀缺、應用領域更加廣泛的中重稀土——2024 年我國自緬甸進口的中重稀土礦體量達到3.2萬噸,是國內重稀土礦配額的1.6倍,對國內中重稀土礦的供給尤其重要。

        國泰君安此前分析,2024年10-12月,緬甸因內戰(zhàn)封關,12月國內自緬甸進口的稀土量急劇下滑至300噸左右。盡管去年12月已經通關,但礦商和當地政府利益協(xié)商難度加大,緬甸進口量仍未恢復。

        而眼下,緬甸地震又給稀土出口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引發(fā)市場擔憂。盡管此次地震震中距離克欽邦等緬北稀土礦核心產區(qū)較遠,但是仍然可能影響稀土的安全生產及運輸,外界預期“進口稀土礦短期難以恢復”。

        02

        與“稀土小強”地位類似,緬甸還是全球第三大錫生產國,也是錫(精錫、錫礦)的主要出口國之一。

        錫產品廣泛運用于半導體芯片、5G通信、光伏電池、國防軍工等多個領域。在緬甸地圖上,一條成礦帶(騰沖–德林達依鎢–錫–銻–稀土成礦帶)縱貫緬甸全境,其不僅是稀土的主要產區(qū),更是錫礦的核心產地,主要涉及佤邦地區(qū)。

        據USGS統(tǒng)計,近20年全球錫資源儲量不斷收縮。全球錫礦儲量分布主要集中在幾個主要國家,2023年緬甸錫資源儲量和產量均居全球前三,其中佤邦地區(qū)貢獻了緬甸90%的產量。

        盡管佤邦地區(qū)離震源地較遠,但國信期貨首席分析師顧馮達分析指出,地震仍可能對緬甸錫供應鏈產生直接沖擊。

        “地震可能導致礦山塌方、設備損毀、人員傷亡,使得礦區(qū)短期內停產風險增高。另外,緬甸北部山區(qū)交通基礎設施薄弱,運輸道路損毀可能阻礙礦石的運輸及出口?!?/p>

        回顧過去十余年,緬甸錫產量起起伏伏,也影響著全球錫供需市場的波動。2013年,緬甸錫礦產量1.9萬噸,到2017年上升至6.75萬噸的峰值,其后產量逐步下降。

        wzRMnLyrf35XjiaTk3YWprLv95p01C54kMI8SlCTYPf5ceMfIbYxTudTBtukdzpA0XGW5xb7dsUpPkU9kP8b4Vw.png

        圖片來源:《緬甸地質礦產特征與礦業(yè)投資環(huán)境分析》

        2024年,緬甸生產錫礦3.4萬噸,較2023年持平,占全球產量11.3%。也是在這一年,佤邦地區(qū)武裝沖突升級,導致當地錫礦停產數月,全球錫市缺口擴大。

        受此影響,過去一年中,錫價大幅走高,滬錫價格從21.1萬元/噸低位持續(xù)上漲,最高漲至29.05萬元/噸,最高漲幅達到36.68%,走出一波“錫?!毙星椤4撕髢r格震動回落,年底降至24.5萬元/噸。

        此前有分析指出,緬甸錫礦的復產進度不及預期,預計2025年下半年才能正式投產。中信證券預計,2025年錫供應缺口會進一步放大,錫價有望突破30萬元/噸。而緬甸地震可能對當地錫供應鏈產生直接沖擊,影響錫礦的運輸及出口,疊加供需形勢可能導致“錫牛”行情再現。

        值得注意的是,除核心產區(qū)佤邦地區(qū)外,曼德勒等在此次地震中遭受重創(chuàng)的地區(qū),也是重要的錫礦產區(qū)。

        wzRMnLyrf35XjiaTk3YWprLv95p01C54kvFqTZ5Z0Jbdp4wib0ib9gF6LU5Y3h0x6FQku7vDE997iaSKG7FcdF1D5Q.jpg

        圖片來源:“中國應急管理”微信公眾號

        “多寶之城”曼德勒是緬甸第二大城市,除了是重要的錫產地,也是緬甸最大的翡翠交易地。

        它連接著緬甸北部翡翠礦區(qū)帕敢等重要產地與中國的消費市場,承擔著約70%緬甸翡翠的中轉任務。也因此,許多中國商人在此從事翡翠生意,當地號稱“人口的三分之一為華人華僑”。

        在此背后,橫亙在中國西南與印度洋之間,緬甸與我們的聯系,遠比想象中更加密切。

        記者|淡忠奎

        編輯|金冥羽?杜恒峰

        校對|劉思琦

        封面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CFF20LXzkOyYmal29zn37N5Bg2NQ4tyN4ylvMFyM3VmF4x90Uj4cDmoEphibia4RN55ibIXmqU1Od9w2Q5nhA08lA.png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原創(chuàng)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