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02 01:30:59
每經編輯 葉檀
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執(zhí)董會決定,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由此,人民幣成為了繼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之后加入SDR貨幣籃子的第五種貨幣。
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實質性一步,其意義不亞于中國在本世紀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加入WTO為中國經濟增長獲得了強勁動力,中國在其后十多年中逐漸成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大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應該肯定,加入WTO居功甚偉。
目前,中國經濟遭遇下行壓力,相關的改革也牽涉經濟結構調整、人民幣國際化等深水區(qū)。在這樣的敏感時期,對人民幣納入SDR不應抱有太過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為人民幣被納入貨幣籃子以后,中國經濟、出口、信用自然就會好轉。但加入SDR確實是推動中國經濟國際化與改革的引擎,中國可以借此深度推進改革與開放。
人民幣納入SDR,是一個全球金融體系與中國相互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過程。本次人民幣加入SDR,在權重排行榜上排名第三,在美元、歐元之后,在日元、英鎊之前。
在此前的今年7月份,IMF工作人員按照當時的公式計算后認為,人民幣在SDR貨幣籃子中的權重會在14% ~16%(匯豐估算在14%左右)。根據(jù)近日路透援引不具名知情人士的報道稱,人民幣納入后的權重之所以比原來預計的有所減少,是因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決策者改變了儲備貨幣籃子中各貨幣權重的計算方法,以降低出口量的重要性。
“入籃”也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步入新的階段。通常,一種貨幣的國際化需要逐步實現(xiàn)三種職能: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入籃”標志著人民幣國際化進入儲備貨幣階段。與此同時,隨著人民幣在金融交易中被更頻繁地使用,人民幣國際化將具備更多有利條件。
“入籃”會讓人民幣獲得儲備貨幣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人民幣馬上會自動成為國際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儲備貨幣,人民幣的吸引力最終要由市場說了算。
短期內影響或許比較有限。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對人民幣資產有興趣的各國央行和主權財富基金已經對人民幣資產進行配置,不太可能在近期大幅增加人民幣資產。
同理,人民幣在全球金融市場的使用水平短期內不會出現(xiàn)大幅提升。在初期的些許配置后,各機構是否愿意持有人民幣資產、中國與國際、人民幣與外幣能否深度融合,取決于中國的改革進程以及人民幣市場的吸引力。
人民幣與國際主要市場交流的增加,可以緩解人民幣資產的下行壓力。在中國經濟艱難的轉型期,要保證匯率穩(wěn)定只有兩條路——或者封閉市場,嚴防死守做空人民幣資產交易;或者盡快開放,使得人民幣成為全球市場的重要成員。
這正如美元、歐元等市場一樣,美元資產下行危機自然而然成為全球的危機,因此,保護美元資產的穩(wěn)定也就成為保護自身的重要步驟。
在美元、歐元市場劇烈波動時,美、歐、日貨幣互換、互相支持,度過寒冬。中國只有進入主流市場,才會成為利益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的多方互有責任和義務是理性交往的第一步,不會被極端意識所捆綁。
人民幣國際化之后,將倒逼貿易、國內市場、信用市場等各方面實行國際規(guī)則,中國只有增強改革動力才能克服強大的阻力。
對改革的清醒認知是,外部的助力始終是外部的,核心在于內部改革。中國加入WTO以來,雖然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但內部的機制障礙也逐漸暴露出來,僵尸企業(yè)、尋租經濟沒有因經濟上升而緩解。
人民幣被納入SDR后,如果內部改革不能跟上,資本市場又被倒逼開放,那將造成非常被動的局面。無論如何,加入SDR是里程碑式的事件,沒有開放,沒有改革,中國經濟將難以實現(xiàn)快速增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